脫胎建機院
1998年底,當時仍兼任建機院院長的董事長詹純新,輾轉拿到建設部當年最后一個上市指標。2000年10月12日,5000萬流通股在深交所成功掛牌。憑借募集的6.37億元資金,中聯重科開始了爭雄行業(yè)“老大”的征途。
身邊人回憶,IPO通過的消息傳來,詹純新把自己關在賓館房間里大哭一場。創(chuàng)業(yè)八載,一朝上市,無論對于建機院,或是一起創(chuàng)業(yè)的管理層與員工,他都能有所交代。
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建機院是典型的國有科研院所,500多人的編制每年能獲得100多萬元的人頭撥款,此外,靠賣圖紙每年能收入近300萬元的技術轉讓費。
“下?!睙岢跗饡r,建機院投入400多萬元開辦費,成立十多家貿易公司,但收效甚微。痛定思痛,建機院決定,將科研與生產、經營相結合。有此背景,1992年,剛就任副院長的詹純新帶領七個人創(chuàng)立中聯建設機械產業(yè)公司(下稱中聯公司),其50萬元的啟動資金借自河南、山東兩家國企。
中聯公司自成立之初,就迅速成為將建機院的科研轉換為企業(yè)產品的平臺。據行業(yè)媒體《建筑機械》早期報道,1993年,中聯公司憑借混凝土泵產品創(chuàng)造400多萬元產值,1994年和1995年,這一數字達到4000多萬元和1.1億元。1996年,抓經營有功的詹純新升任建機院院長。中聯公司每年給建機院上繳管理費和租金,直至上市。
日后接受采訪時,中聯重科的管理層樂于回憶“從小作坊到領頭羊”的種種艱辛。公允而論,創(chuàng)業(yè)團隊的經營才能確為公司壯大的核心要素,但“白手起家”之說并不嚴謹,因其有意無意間淡化了建機院的無形投入。
“中聯公司把研究院所的技術優(yōu)勢轉化為企業(yè)的產品優(yōu)勢,從而取得了成功?!鼻笆鰣蟮揽偨Y說。而在上市以后,建機院更是把“中聯”商標、涉及股份公司主營產品的專利和專有技術無償投入中聯重科。其對于中聯重科發(fā)展的支持,雖不以持續(xù)投資形式體現,卻無形更勝有形。
中聯公司的迅速壯大,也促使院企關系發(fā)生重構:其升格并與建機院“兩塊牌子,一套班子”。1998年,建機院獲得建設部批準,將院內精銳科研力量充實至中聯公司一線,其本身只留少數行政部門。此舉立馬解決了中聯公司技術實力與人員不足的問題。
一位中聯重科離職高管告訴記者,1997年,中聯公司成立了下屬長沙中聯混凝土機械有限公司(下稱中聯混凝土)、長沙中聯起重機械有限公司(下稱中聯起重機),分別負責混凝土機械板塊和起重機械板塊。1999年,為了解決兩個子公司的發(fā)展資金問題,院里開始搞內部集資,員工可以自由認購兩家公司的股份,也可只購其中一家。最終,全體員工持有上述兩家公司49%的股權。
同年的稍后時間,為有利于中聯公司上市,建機院決定成立一個由職工入股的公司——中標公司,來持有上述49%的股權。中標公司注冊資金為5680萬元,公司性質為私營,這筆員工集資款于1999年被投入兩家公司,分別占股49%。中標公司的名義股東為14名中層管理者,每人在注冊資料里的出資為300多萬元至400多萬元不等,后有媒體以“中標系中聯高管的公司”責之,但據記者了解,他們的股權實際是替包括管理層在內的數百名員工代持。
上市之前,中聯公司按要求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,其股權結構為:建機院以實物資產出資,占股74.75%;同樣以實物資產出資的中標公司,占股23.77%;其他四家公司分別以50萬元現金出資入股,占股0.37%。
此處的實物資產,于建機院是指中聯混凝土、中聯起重機和廣東中聯南方建設機械有限公司各51%的股權;于中標公司是指中聯混凝土與中聯起重機各49%的股權。
友情提醒 |
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,僅供您參考。未經許可,請勿轉載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”。 |
特別注意 |
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(yè)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在本網論壇上發(fā)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,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,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。本網所提供的信息,如需使用,請與原作者聯系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15日內進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