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油機氣缸套外壁的一側有相當數量小孔這種現象叫做氣缸套的“穴蝕”,即“空穴腐蝕”。隨著柴油機向調整強化的方向發(fā)展,穴蝕也變得日益嚴重起來。
穴蝕破壞的特點是以局部聚集的深孔形式出現。在大多數情況下,破壞的表面是清潔的,沒有腐蝕生成物的沉積,而且出現在氣缸套承壓面的一側。
氣缸體及氣缸套的穴蝕破壞,引起裂紋甚至產生通孔,導致冷卻水進入氣缸和機油中,顯著降低了柴油機的壽命及工作可靠性。
產生穴蝕的主要根源是氣缸套的振動。當活塞到達上止點時,側壓力的作用方向發(fā)生變化,活塞從缸套的一面橫擺到對面,出現了活塞擺的現象。由于活塞與缸套之間留有熱間隙,所以活塞的擺動是有沖擊性的。這種沖擊引起缸套的強烈振動。當缸套壁振動時,水腔中發(fā)生交替的拉伸和壓縮,從而使外壁附近水域中產生局部的高壓和真空泡。在高真空的作用下,冷卻水蒸發(fā)成氣泡,有的真空泡和氣泡發(fā)生在氣缸套外壁微小的針孔中,或在振動的作用下被擠入針孔。當真空泡或氣泡受到高壓沖擊而破裂時,就在破裂區(qū)附近產生壓力沖擊波,其壓力可達數十大氣壓并沖擊氣缸外壁,這樣頻繁的反復沖擊,就使缸套表面急劇損壞。
為了防止穴蝕,目前常用的方法是:減小氣缸與活塞之間的間隙,從而減小缸套的振動;采用長的活塞裙部;加大冷卻水流速,改進水流方向及冷卻系的結構;增加氣缸套的支承剛度;改進氣缸套的材料及工藝,以提高其抗穴蝕能力等等。
友情提醒 |
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,僅供您參考。未經許可,請勿轉載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”。 |
特別注意 |
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(yè)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在本網論壇上發(fā)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,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,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。本網所提供的信息,如需使用,請與原作者聯系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15日內進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