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里沒有直白的說教,只有躬行自明、率先垂范;這里不存在大聲的呵斥,只有潛移默化、潤物無聲;這里更沒有刻意的標榜,只有默默無聞、無私奉獻。
在中信重工礦山廠裝二車間黨支部蹲點,感觸最深的是黨支部書記杜鷗對于“身教勝于言教”的“膜拜”--少說空話、套話、官話,多做實事,黨員、干部一定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,影響并帶動整個車間的職工。
毋庸置疑地,杜書記是“身教勝于言教”法則的最忠實、也是最堅定的執(zhí)行者。
接地氣:“現場書記”泡在現場
4月5日早上八點,我走進杜書記的辦公室,開始蹲點采訪。
果真,辦公室空空如也、不見人影--不要驚訝,此種情況實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
因為,來之前我早已聽說,要找裝二車間的黨支部書記杜鷗,必須到工作現場去。否則,哪怕你在他辦公室待上三兩天,也難能瞧見他的身影。
如果這個時間點在辦公室看到了杜書記,我反倒感覺奇怪了。
不過,車間辦公室的計劃員韋洛麗告訴我,杜書記知道今天記者來蹲點,中午一定會回辦公室。于是,我邊等杜書記,邊熟悉車間情況。
距中午下班還有8分鐘的時候,杜書記提著安全帽,終于回來了。誰知剛坐下,還沒顧上喝一口水,又有職工過來找他商量事情。我張了幾次嘴,也沒能插上話。看來,只能等到下午再向杜書記“報到”了。
可是,遺憾地是,下午又撲空了,杜書記早就去車間巡視了?!吧a在現場,你整天待在辦公室,能頂什么用?哪怕在現場給職工遞個工具、倒杯水,也比在辦公室強!”
現場就是辦公室。所以,在裝二車間,除了經常見不到杜書記,也見不到車間主任朱煥林和其他干部。他們兢兢業(yè)業(yè)工作在現場,為生產保駕護航。
多面手:在天車上行走
從未爬過這樣的梯子,逼仄、陡峭,讓人望而生畏。
由于臺階很窄,腳只能斜著踩在上面;由于臺階很高,必須緊拉扶手,借力攀爬;由于梯子很陡,每上一個臺階,小腿都會磕在臺階沿上。
尚未爬完一半,我已氣喘吁吁,狼狽地抬頭一看,卻發(fā)現走在我前面的杜書記早已掀開天窗爬到天車頂了。我暗自嘀咕:他身材那么高大,爬這樣的梯子不是更費勁嗎?怎么爬這么快?
待我站在天車大梁上,已經是五分鐘之后的事情了。
身高183公分的杜書記,正在大梁上來回穿梭、爬上爬下,對天車進行安全大檢查:他的眼睛特別“毒”,連隱蔽在角落的螺帽松了,他都能發(fā)現;他的手特別“巧”,再難的故障對他來說都是“小菜一碟”。
看著年輕天車工崇拜的眼神,聽著他們一口一個“師傅”地向杜書記請教問題,我不禁想起計劃員韋洛麗的一番話:杜書記擁有天車工操作證、起重工操作證、汽車駕駛證,目前還計劃著考電焊工操作證,凡是裝配工作需要的上崗資格證,他幾乎全有。
對杜書記的尊敬和崇拜之情,溢于言表。
老話說,上山容易下山難。爬天車的梯子也是如此。陡峭的梯子,從上往下看去,仿佛一條垂直的線,找不到下腳的地方。我只有側著身子,雙手緊緊握住扶手,笨拙地往下走。
等雙腳結結實實地踏在地面上,心中猶自驚魂不定時,我卻聽到“噔噔噔”一陣輕響,杜書記竟然小跑著下來了?!我目瞪口呆:杜書記不僅是多面手,各方面還是一把好手!
技多不壓身--職工們從杜書記身上深刻地感悟到了。他們以杜書記為標桿,比、學、趕、超,掀起一陣又一陣的學習熱潮,努力朝著“復合型”技術工人邁進。
勤奉獻:杜書記的“差”事
只是為廠家送一件托瓦,還要杜書記親自出馬?接到杜書記要出差的消息,我有些納悶。
“這趟差事確實不用杜書記親自去??墒?,分廠司機少,杜書記又有駕照,為了不影響生產,杜書記總是主動要求出差?!庇媱潌T韋洛麗的一番話,解了我的困惑。
出差當天早上,還不到五點半,杜書記就自然醒了:仔細梳理一遍要帶的東西,看是否有遺漏:檢查出差的貨車,看一應物什是否放置妥當--這是他多年形成的習慣。
七點左右,杜書記從家里出發(fā),去接人--為了方便一起出差的員工,杜書記總是開著車逐個去接,從來不嫌麻煩。
下午一點半,杜書記一行到達廠家。現場砂石堆、土堆比比皆是,看不到一塊干凈平整的水泥地;地上的塵土很厚,腳踩在上面,只聽“噗噗”輕響,鞋子和褲腿上就落了一層灰:有車經過時,漫天塵土飛揚--其環(huán)境之差,實在出人意料。
沒有任何防護用品,大家紛紛躲在一旁,用手掩住口鼻,遠遠觀望。蒙蒙灰塵中,只見杜書記和搬運工忙碌卸貨的身影。
在現場做服務的公司員工李錦十分驚訝,悄聲問韋洛麗:“中午看到杜書記親自送貨,已經夠讓我開眼的了,他怎么還親自卸貨?他不是領導嗎?”待韋洛麗告訴他,這樣的事早已司空見慣時,李錦滿臉的不可思議。
杜書記和搬運工一起裝吊耳、掛鋼絲繩,指揮鏟車(現場沒有吊車)起吊。畢竟鏟車不是吊車,吊活不夠靈活,需要人工輔助拉拽活件。透過相機的鏡頭,我清晰地看到杜書記因為過度用力而暴起的青筋。
下午四點多,所有的事情處理完,杜書記開始往回趕。馬不停蹄地奔波一天,大家盡顯疲態(tài),都想住一晚再回去,但也只是“想”而已--因為大家知道,杜書記絕對不會同意?!白∠聛聿粌H多花錢,還耽誤第二天的工作,不值!”聽韋洛麗說,但凡出差當天能趕回的,哪怕到夜里12點,杜書記也絕不多住一晚。
緊趕慢趕,晚上八點一刻,杜書記終于趕回來了,他把大家一一送回家,直到九點,才進自己家門。
不是自己的差事,關鍵時刻卻能頂上去;別人出差只辦一件事,他卻連軸轉;別人出差比上班輕松,他卻搞得自己更累……
儉樸熱忱、甘于奉獻,杜書記高尚的品格深深影響了車間職工,特別是廣大青工。他們以杜書記為榜樣,以裝配平臺為舞臺,貢獻才智,甘灑汗水,把激昂的青春毫無保留地獻給不斷前進的中信重工事業(yè)。
友情提醒 |
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,僅供您參考。未經許可,請勿轉載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”。 |
特別注意 |
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(yè)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在本網論壇上發(fā)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,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,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。本網所提供的信息,如需使用,請與原作者聯系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15日內進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