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3月3日,中國首臺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SAC303在三一起重機寧鄉(xiāng)產業(yè)園下線,打破了500噸級以上超大噸位起重機技術被國外企業(yè)壟斷的局面。成功源自智慧和汗水,SAC303誕生的過程蘊含著許許多多的故事……
■拼命三郎
2008年3月3日,從接受董事長的任命那一刻起,劉木南就和他的研發(fā)團隊到處查資料,奔波于起重機吊裝現場,進行相關技術的調研。
作為項目經理,面對艱巨的任務,劉木南就像一個拼命三郎,卯足了勁。一個小結構的設計是否合理、一個軸套的使用是否合適,他都反復思考,所有的設計圖紙審了一遍又一遍。
2009年7月,千噸起重機的設計工作完成。接下來的制造階段卻更加艱辛。
這個“動腦”的團隊開始每天往返于各個車間,“動起手來”。一身工作服的劉木南甚至連鞋子都跑壞了好幾雙。那時候,很多工人還對這個研究院副院長不太熟悉,都把他誤認為車間工人了。隨著項目制造的展開,工人們對他又佩服又害怕。佩服的是他那股工作勁頭,害怕的是他那種一絲不茍的認真勁,車間里能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“劉總的要求太高了”。
從2009年8月份下料開始,到今年3月份產品下線,劉木南的工作時間一直與車間一線工人同步。
由于樣機的板料比較特殊,焊接工序復雜,為了更好地指導工人焊接,劉木南經常手把手地進行指導。在車間里,他發(fā)揮著產品帶頭人的作用。為了尋找合適的外協廠家,他經常驅車去外協廠家核實加工能力,督促加工進度;為了某塊板料能及時到位,他提著零件找機床加工;為了保證一個零件能及時上裝配線,他徹夜守在機床邊上等待零件的完工;裝配線上,他常與工人一道進行打磨,裝配……
■一班需要 八班支援
折彎力度大、精度要求相當高、折彎圓弧不光順,SAC303試制過程中,大臂折彎的技術難題擺在了面前。
制造小組的壓力加工工程師迎難而上,設計制造折彎模具,充分利用設備加工能力,并創(chuàng)造性地將有限元模擬引入到折彎工藝參數的計算中來,以提高折彎精度和效率。
在折彎過程中,由于SAC303伸縮臂長達100米,一、二節(jié)臂折彎板的寬度超出了折彎機送料機的范圍,只能依靠人工助推定位。如此厚重的鋼板,光靠三四個人是不夠的。聞此消息,折彎班鄰近的銑邊班、校正班、大臂冷作班等班組兄弟熱情趕到。大家齊心協力,確保了折彎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。
為確保產品早日下線,折彎班組爭分奪秒,實行每班12小時工作制。大家相互提醒鼓勵,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。經過20多人、10多個晝夜的努力,大臂折彎工作優(yōu)質、高效地完成。產品板折彎后與實際制作的樣板達到無縫貼合。
“SAC303的折彎真是又快又好!”每每提到折彎工作,其車間主任總是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。(葉 芳 謝忠全)
友情提醒 |
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,僅供您參考。未經許可,請勿轉載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”。 |
特別注意 |
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(yè)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在本網論壇上發(fā)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,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,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。本網所提供的信息,如需使用,請與原作者聯系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15日內進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