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9年,徐州市將一批主機企業(yè)和零部件企業(yè)分離出來,組建生產經營型企業(yè)實體徐工集團,并通過取消核心企業(yè)法人資格、推行股份制試點、積極吸收半緊密層進入緊密層等系列改革舉措,逐步實施集團化運營,打造出了“十個集團九個空,一個不空在徐工”的標桿典范。
上世紀90年代,國外工程機械制造商對中國客戶都非常傲慢和輕視,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、設備購置價格反而要看這些國外企業(yè)的臉色。因為那時在裝備制造業(yè)方面中國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,與眾多中國制造業(yè)企業(yè)一樣,徐工集團沒有專門的研發(fā)團隊,研發(fā)能力幾乎為零,為了改變這種受制于人的局面,徐工在國家經濟委員會的支持下,通過購買全套德國利勃海爾50噸產品圖紙與整機全部零部件進行生產與產品研究。
那時德國全地面起重機已做到300噸級,50噸起重機在他們眼中僅是臺小產品,而且已不是最先進的技術,所以在合作開發(fā)階段他們將圖紙、生產過程都向徐工技術人員毫無保留地展示,并且允許參觀利勃海爾德國愛茵根工廠的徐工技術人員拍照,作為親歷這一過程的技術人員在描述當時場景時,念念不忘德國老工程師說的那句話:“當然可以!但是你們中國的工廠學不來。”話雖刺激人,但殘酷的現(xiàn)實擺在面前,由于中國缺失這種高端核心技術積累、關鍵技術人才,同時制造工藝技術的保障水平也達不到圖紙設計的要求,首次大膽的技術引進嘗試,卻以失敗告終,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。
高端的全地面起重機依然只能依靠高價引進,后來被譽為“工程機械之都”的徐州,在建設能夠覆蓋300公里的國家級氣象雷達站時,因國產設備無法滿足施工噸位需求,不得不從上海調度國外起重設備進行作業(yè)。連當時家門口的施工方案都無法解決,國家基礎建設受到嚴重制約程度可見一斑。而中國工程機械企業(yè)依然被擠壓在產業(yè)價值鏈的最低端苦苦求生。
2000年,徐工在行業(yè)內率先推出以先導操縱、高抬式平衡重、全頭駕駛室外觀、全覆蓋走臺板為特點的自主研發(fā)的K系列汽車起重機(QY16K、QY25K、QY35K、QY50K),發(fā)起中國起重機行業(yè)的第二次技術變革。K系列起重機也是行業(yè)內第一次由中國自主研發(fā)的系列產品。
友情提醒 |
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,僅供您參考。未經許可,請勿轉載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”。 |
特別注意 |
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(yè)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在本網論壇上發(fā)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,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,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。本網所提供的信息,如需使用,請與原作者聯(lián)系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請在15日內進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