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工程機械正在逐步蠶食德國制造的領先優(yōu)勢。當此之時,一貫以冷靜著稱的德國人似乎也坐不住了,為了在日益激烈的價格競爭中戰(zhàn)勝中國廉價產品,德國機械制造商甚至準備做出“妥協(xié)”,并“武裝自己對抗中國”。這無疑是一個令眾多國人感到提氣的現狀。但是,在振奮的同時,我們更應該保持一份冷靜,因為“中國機械制造產業(yè)一直在盲目追求產能以及業(yè)績增長,在產業(yè)技術創(chuàng)新以及專利,特別是工程機械核心技術領域表現并不盡如人意”,我們只看到了“德國制造”在市場上的“沒落”,卻忽視了“德國制造以其卓越的穩(wěn)定性和安全系數在全球購買者心中留下了卓越口碑”。
德國機械產業(yè)全線“沒落”?
因國內外需求下滑,德國至關重要的機械產業(yè)備受沖擊,2013年可以說是一個艱難之年。機床制造是德國工業(yè)和對外出口的關鍵產業(yè),然而從2013年10月至12月其總訂單同比下滑了3%,尤其在12月份,下滑幅度更是達到了6%。德國機械設備制造聯(lián)合會首席經濟學家魏謝思表示,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(yè)必須繼續(xù)承壓。
至于工程機械行業(yè),形勢更為嚴峻。舉世矚目之下,一度雄踞世界混凝土機械前三強的德國普茨邁斯特、施維英先后被三一、徐工兩大“中國制造”巨頭收歸旗下,如此一增一減,全球工程機械混凝土領域由“中國制造”主宰已是不爭的事實。
就在上周,又一個德國機械巨頭“拜倒”在中國制造的旗下,那就是成立于1978年、堪稱全球干混砂漿設備領域第一品牌的M-TEC。4月2日,中聯(lián)重科宣告正式完成對德國M-TEC公司并購項目的股權交割,M-TEC公司從此正式加入中聯(lián)重科大家庭,為中聯(lián)重科在全球領域更加合理地布局和拓展干混砂漿設備業(yè)務鋪平了道路。
隨著中國的機械產品生產力以及技術不斷更新發(fā)展,德國機械制造業(yè)看上去正面臨嚴重的挑戰(zhàn),甚至是最終將被“中國制造”取而代之的危險。
但事實果然如此嗎?
談到近年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(yè)在德國接二連三的并購,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(yè)聯(lián)合會主席費斯特格認為,“只有那些后繼無人或者陷入經濟困境的家族企業(yè)才可能會成為被收購的目標”。事實上,德國在中國的投資要多于中國在德國的投資。數據顯示,目前有大約200家德國機械制造商在中國獨資生產,銷售和售后服務公司則是該數字的3倍。
從另一個角度看,雖然距離在不斷拉近,但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,德國制造水平目前仍遙遙領先于中國制造。首先,從技術層面而言,德國機械制造的目標大多定位在高科技產品,它們擁有眾多先進的專有技術,這使得他們在歐美這種對產品的性能和環(huán)保等要求極高的市場上擁有統(tǒng)治級的競爭力;其次,即使從市場占有率來看,德國機械產品同樣領先于中國,他們在國際市場占比達到16.1%,是世界第一大機械設備出口國。
“德國制造”對接“中國速度”才能雙贏
與中國制造相比,“德國制造”的競爭優(yōu)勢在于非價格因素,他們擁有眾多先進的專有技術。據了解,德國機械制造商通常將其利潤的4.5%投資于新產品的研發(fā)和技術改進,這保證了他們可以不斷從其在全球特種機械、服務、系統(tǒng)解決方案中的技術領先地位獲益,并進一步促使企業(yè)利用其優(yōu)勢參與國際競爭。
然而近年來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,讓德國機械制造商意識到僅憑質量并不能保障成功占領國際市場。經濟危機下全球市場偏向中端產品,所以“還必須找到正確的組合,為各層次的客戶提供他們能夠支付得起的產品?!蹦壳?,德國機械制造商正通過與當地廠商開展合作來實現這一目標。而與此同時,許多德國中小型企業(yè)開始考慮通過降低質量的手段以降價參與競爭,如減少產品功能,多生產中端產品等。
在此過程中,費斯特格強調,德國公司必須始終維護其固有技術優(yōu)勢?!拔覀儽仨殨r刻保持警惕。企業(yè)必須通過創(chuàng)新與來自亞洲的競爭對手拉開距離。”
可以想象,當德國制造降價來襲,失去了引以為傲的價格優(yōu)勢,“中國制造”要風靡全球豈非妄談?
所以,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9日在杜塞爾多夫出席中德工商界舉行的招待會時提到的,中國需要“德國質量”,德國發(fā)展離不開中國市場和“中國速度”。只有“德國制造”與中國市場和“中國速度”對接,方能實現雙贏。
中國工程機械商貿網資深分析師認為,眼下“中國制造”迫切需要實現對“德國品質”的無縫對接,中國工程機械巨頭要借助并購德國制造企業(yè)的契機,全力去實現雙方之間技術、產品、人才的充分融合,爭取在關鍵技術研發(fā)、核心零部件供應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,不斷提升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,最終建立起自己的技術領先優(yōu)勢。
友情提醒 |
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,僅供您參考。未經許可,請勿轉載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”。 |
特別注意 |
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(yè)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在本網論壇上發(fā)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,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,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。本網所提供的信息,如需使用,請與原作者聯(lián)系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請在15日內進行。 |